“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句喀什人口口相传的话语,恰是这片古老土地70年来民族团结实践的生动注脚。70年来,喀什大地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从破旧的土坯房到温馨的安居房,从狭窄的羊肠路到宽敞的柏油道,从靠天吃饭的艰辛到产业兴旺的繁荣,唯一不变的是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赤诚之心。
01
石榴花开竞芬芳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同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新疆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喀什地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探索创新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径、新方法,精心描绘着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
行走在喀什的每一寸土地上,民族团结的故事如繁星点点,照亮了这片热土的每一个角落。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70余年如一日,坚守在国门之上。从父亲凯力迪别克成为首位“牦牛向导员”,到巴依卡接过马鞭,成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再到拉齐尼·巴依卡加入巡边队伍,直至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深刻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民族团结的坚定守护。
“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家中整理荣誉奖章和证件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昭淋摄
从人物群像到文化浸润,喀什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枝繁叶茂。精心雕琢的《喀什古丽》《阳光下的麦盖提》《疏勒之恋》《班超》等一批文化精品,生动诠释着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文化惠民工程如火如荼。成功筹办2024年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年均开展“文化下乡”“百乡千村巡回演出”等活动2000余场次,惠及群众100余万人次。
精神养分如雨后甘霖浸润心田,喀什地区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元素、标识、符号和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和旅游活动中。从喀什古城到百年喀什馆、泽普金湖杨景区知青大院及各县市街区,创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彰显其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成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喀什古城开城仪式 丁民摄
语言相通是心灵相通的基础。喀什地区利用各类培训平台,分层分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我的视野开阔了,带来的是致富动力。”喀什市塔里木路社区居民阿布力孜·吾斯曼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通过语言的交流,各族群众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情感更加贴近。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喀什地区创新构建“创研中心+联盟校+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政教研体系,实现大中小学每月“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发芽结果,宛如一场春雨,滋润着青少年的心灵。
02
民生福祉暖心窝
“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喀什地区各级党政始终牢记于心、付诸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喀什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不断缩小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喀什地区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潜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22年增长18.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前,喝的水又苦又咸,孩子上学步行半小时的尘土路;现在住楼房,水龙头一拧就有干净水,幼儿园就在小区里,我在合作社上班挣钱,这样的日子,乐在心头,甜在心里。”在伽师县粤伽新苑社区,45岁的热孜万古丽·乃比江一边整理刺绣作品,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家的变化。
2020年6月16日,伽师县古勒鲁克乡供水站工作人员帮古勒鲁克村村民阿卜杜热西提·阿卜来提(左)更换了新水龙头(资料图) 自治区水利厅供图
粤伽新苑社区是广东省对口支援建设的易地搬迁安置点,2020年以来,这里陆续接纳了来自伽师县部分乡镇的2000余户群众。刚搬迁时,不少居民心里犯嘀咕,彼此素不相识,会不会有矛盾?能不能习惯?社区有信心:只要把民生实事办到位,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各族群众自然会拧成一股绳。事实证明,一揽子民生实事凝聚了民心,汇聚了力量。
驱车行驶在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的林荫大道上,整洁漂亮的安居房、规划有序的条田映入眼帘,电动车、小汽车取代了传统的毛驴车,尘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目之所及,时尚、潮流充盈。这样的变化,从帕米尔高原到叶尔羌河畔,从城市到乡村,无处不在、数不胜数。
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新貌 疏附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在这儿工作五年了,稳定收入提升了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居民阿依努尔·阿布都说起幸福生活,笑声爽朗。喀什地区脱贫劳动力累计实现稳岗就业49.63万人,与2022年同比增加1.7万余人、增长率3.6%。同时,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成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65个,各族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03
心手相印向未来
“走在喀什的大街小巷,人们不分彼此,和睦友善地生活在一起,犹如一座民族团结的‘百花园’。”旅拍达人黄华如此感慨。多年来,喀什地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1月,喀什地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个、自治区级62个,示范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纵深发展。
喀什地区先后举办“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深入阐释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巴扎喜事》等一批反映喀什民族团结的文艺作品首映,民族团结的故事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7月18日,电影《巴扎喜事》首映式现场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侯立超摄
2016年起,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喀什地区如火如荼开展,真挚情谊从个体逐渐延伸至家庭,从庭院拓展到社区,各族群众之间不分你我,心灵紧紧相连。“干部职工与基层群众你来我往,情谊日益深厚,亲如一家。”喀什地委统战部有关领导如是说。
同时,互嵌式发展、青少年交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硕果满枝。截至目前,1250名援疆干部结对帮扶3747名本地干部,3万余名干部群众到援疆省市参观考察学习。75所学校与兵团学校、1257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学校结对共建。今年以来,6.8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参加“祖国情中华行”“逐梦外交”“石榴籽”等研学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
喀什学子们走进外交部蓝厅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余思民摄
2023年以来,开行旅游包机97架、旅游专列344趟,接待疆内外游客8367.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8.02亿元,旅游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游客被喀什的魅力所吸引,选择留下来创业生活,成为喀什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力量。河南姑娘王玮在旅游中爱上了喀什,便在古城景区经营起了民宿和咖啡厅。在这里,她与邻家大妈情同母女,周围的孩子们放学后也喜欢到她店里聚集玩耍,她热情地帮孩子们辅导作业,大家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这只是喀什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一个缩影。
王玮正在给顾客冲泡咖啡 图片由本人提供
泽普县和谐社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创新实施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维互嵌”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转型发展的融合难题与城市化适应瓶颈,社区各族居民实现了从“居住相邻”到“文化相融、心灵相通、文明共建”的深刻转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成为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的生动实践。
自1982年以来,喀什地区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007个,模范个人1486名,其中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80个,模范个人182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2个,模范个人40名。模范集体和个人,如同一面面旗帜,引领着喀什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不断前行。
70载风雨兼程,70载砥砺奋进。行走在喀什的城乡大地,田间地头有共话丰收的笑语,工厂车间有协作攻坚的身影,校园课堂有共筑梦想的眼神,民族团结的暖流浸润着每一寸土地,汇聚成建设美丽新疆、共圆中国梦想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