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喀什市人民广场上,26.26米高的毛主席塑像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塑像挥手前进的姿态,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传递着信仰的力量,令观者心生震撼。
如今90岁高龄的忽发善老人,是塑像的结构设计者。怀着对塑像传承与保护的强烈责任感,他决定将珍藏多年、记录建设过程的原始资料,全部捐赠给喀什市人民政府。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缘,承载着喀什市的发展变迁与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

喀什市人民广场毛主席塑像的结构设计者忽发善老人。董晓 摄
喀什市始终铭记为城市建设倾洒心血的人。当年为毛主席塑像设计结构的年轻小伙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喀什市委常委敖·巴特专门前往北京拜访忽发善老人,并代表喀什市人民政府向他授予“民族团结与城市记忆守护者”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他在喀什市城市建设工作中卓越贡献的表彰,更是对老人半个多世纪前那段奉献时光的高度肯定。


喀什市人民政府授予忽发善“民族团结与城市记忆守护者”荣誉称号。董晓 摄
忽发善老人将珍藏多年的原始珍贵资料捐赠给喀什市人民政府的决定令人动容。“这些资料,绝非普通的建筑档案,它是一段鲜活生动的民族团结史诗,见证了喀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光辉岁月,更将成为滋养后世的精神养分,让这份团结奋斗的力量永远流淌在喀什人民的血脉里。”敖·巴特说。

忽发善老人向记者展示已经泛黄的塑像手绘图纸。董晓 摄
时光荏苒,56年光阴悄然流逝。每当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热血沸腾的岁月,老人眼中依旧闪烁着熠熠神采:“那是喀什人民用血汗精心浇灌出的信仰啊!”简单的话语里,既有对往昔的眷恋,更饱含着对喀什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叹。
在老人家里,忽发善仔细观看喀什市的视频短片。生机盎然的画面映入眼帘,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接连耸立,尽显城市蓬勃发展的生机;田野间瓜果满枝、芬芳醉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工厂车间机器轰鸣、商超公园人流如织……“喀什变了,变得我都认不出来了,真是日新月异啊!”老人感慨与欣慰地说。

忽发善老人观看喀什市的视频短片。董晓 摄
回忆往昔,忽发善老人神情坚定,“那时候,物资极度匮乏,条件异常艰苦。无数干部、群众甚至小学生都积极参与,他们捐钱、捐粮票,出钱又出力,众多群众用肩膀扛起沉重的石料。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才铸就了这座塑像。”老人的话语,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的炽热情怀。
“我年纪大了,得给这座塑像寻个‘娘家’才行。这些资料,就该交给国家、交给政府,让它们能得到更好的保管与传承,这对今后开展塑像的保护和加固工作也至关重要。”忽发善老人常常这样念叨。女儿忽小梅告诉记者,父亲对这些资料视若珍宝,从不让家人触碰,还常说:“这可是喀什人的宝贵财富,不能随便乱动。”此刻,忽小梅才真正理解这些泛黄的资料在父亲心中的分量。
忽发善老人和喀什市人民广场毛主席塑像这半个多世纪的情缘,如同喀什各族人民的生活一般,质朴而温暖。它见证了城市的成长,见证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携手奋斗的历程。这份情,将永远留在喀什人民心中,激励着大家继续为美好生活努力拼搏,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喀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常磊 董晓 王振强 玉米提 买买提热合木)